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十九章 探寻朴素真谛,回归本真无忧

让我们一同走进老子《道德经》的第十九章,去感悟其中深邃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老子在这一章中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首先,我们来看“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里的“圣”和“智”并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神圣和智慧,而是那种被人为推崇、刻意追求的所谓“圣贤”的标准和机巧的智谋。老子认为,如果社会过度崇尚这些外在的、被塑造出来的“圣”和“智”,人们就会陷入无休止的竞争和攀比之中,为了达到所谓的“圣贤”标准而不择手段,为了展现自已的智谋而勾心斗角。这种风气一旦形成,社会的和谐与安宁就会被打破,民众的生活也会变得疲惫和焦虑。相反,如果摒弃这种过度追求的“圣”和“智”,让人们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按照内心的良知和直觉去生活、去劳作,那么民众将会获得百倍的利益。这里的“利益”并非仅仅指物质上的财富,更是指心灵的宁静、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生活的幸福。

接下来,“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这一句更是发人深省。在老子所处的时代,“仁”和“义”或许已经被某些人当作一种谋取私利的工具,或者成为了一种表面的道德规范,失去了其原本的真诚和内在的力量。当“仁”和“义”被形式化、教条化,人们往往只是为了遵循这些外在的规范而行动,而非出于真心的关爱和善良。老子主张摒弃这种虚伪的“仁”和“义”,让人们回归到内心深处的善良和真情,这样民众自然就能恢复到真正的孝慈状态。真正的孝慈并非是因为外在的道德约束而表现出来的,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亲人的敬爱和关怀。当我们不再被那些表面的道德规范所束缚,而是听从内心的声音,用真诚的爱去对待家人,那么家庭关系将会更加和睦,社会也会充满温暖。

再看“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巧”指的是精巧的技巧和手段,“利”则是指私利和财富。如果社会上的人们都热衷于追求精巧的技巧和巨大的私利,那么就会滋生出各种不正当的竞争和欺诈行为。为了获取利益,人们可能会不择手段,甚至走上盗窃和抢劫的犯罪道路。而当我们摒弃这种对“巧”和“利”的过度追求,倡导一种朴实无华、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那么盗贼自然就会消失。因为没有人会再为了那些虚幻的、过度的欲望而去冒险犯罪,大家都能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满足和快乐。

老子指出“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这三种摒弃的观念,仅仅从表面的文字和规范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人们在内心深处有所归属,找到真正的价值和方向。那么,这个归属在哪里呢?老子给出的答案是“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见素抱朴”,意味着看到事物的本质,保持朴素纯真的心态。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常常被各种表象所迷惑,追逐着虚荣和浮华。然而,只有当我们能够穿透这些表象,看到事物最真实、最朴素的一面,才能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保持一颗朴素的心,就是不刻意追求奢华和虚荣,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以简单、真实的态度面对生活。

“少思寡欲”,则是让我们减少不必要的思虑和过多的欲望。人的思绪往往像脱缰的野马,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陷入无尽的烦恼和焦虑之中。过多的欲望也会让我们的心灵不堪重负,永远无法满足。学会控制自已的思想,精简自已的欲望,只关注那些真正重要和有价值的事物,我们就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绝学无忧”,这里的“学”并非指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是指那些浮华无用、扰乱人心的学问。当我们摒弃那些复杂繁琐、让人困惑的所谓“学问”,不再被各种观念和理论所束缚,就能达到无忧无虑的境界。这并不是说要我们停止学习和进步,而是要我们学会辨别真正有益的知识,用智慧去筛选和吸收,不让无用的信息和观念占据我们的心灵。

在当今社会,老子的这些教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人们往往过度追求物质的丰富和外在的成就,却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和精神的滋养。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我们拼命地学习各种技巧和策略,变得越来越精明和世故,却失去了那份纯真和善良。我们被各种各样的广告和媒体所诱导,产生了无尽的欲望,永远觉得自已拥有的不够多,从而陷入了焦虑和不安的状态。

比如,在教育领域,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成为“尖子生”,给他们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让孩子们从小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和纯真。这难道不是一种过度追求“圣智”的表现吗?在商业领域,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择手段地进行竞争,甚至不惜牺牲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这难道不是对“巧利”的过度追求吗?在人际关系中,很多人戴着面具生活,表面上客客气气,背地里却勾心斗角,这难道不是“仁义”的虚伪化吗?

如果我们能够遵循老子的教诲,“绝圣弃智”,让教育回归本质,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兴趣,而不是仅仅追求分数和名次;“绝仁弃义”,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真诚和自然,不再被那些虚假的道德规范所束缚;“绝巧弃利”,让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短期的利益;“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保持一颗朴素的心,减少不必要的欲望和思虑,摒弃那些无用的学问和观念,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生活也将会充满幸福和安宁。

当然,要真正做到这些并不容易。老子的思想是一种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修炼和实践。这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不断地反思自已的行为和思想,逐步摆脱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例如,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在消费方面,学会理性消费,不盲目跟风购买那些不必要的东西,珍惜已有的物品,减少浪费;在工作中,专注于工作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仅仅为了升职加薪而拼命努力,与同事真诚合作,共同进步;在人际交往中,用真心去对待他人,学会倾听和理解,不耍心机,不玩手段。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学习和领悟老子的智慧,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可以通过阅读《道德经》的相关注释和研究著作,参加相关的讲座和讨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心得等方式,加深对老子思想的理解。

朋友们,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回归本真、追求内心宁静的美好画卷。让我们在这喧嚣的世界中,停下匆忙的脚步,倾听老子的教诲,“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以一颗纯净的心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终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已的一片宁静和幸福。

第19章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我们都能在老子的智慧中有所收获,让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