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一起深入解读一下《道德经》第二十章里蕴含的深刻哲理。
开篇就提到“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这两句话很值得玩味。“唯”和“阿”在古时代表着应诺之声,一种是恭顺的回应,一种是怠慢的回应。老子在这里问,这两者之间差别有多大呢?这其实是在引导我们思考所谓的礼仪规范下那些细微差别的本质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太注重表面的形式,比如在社交场合,一句恭敬的应答和一声敷衍的应答可能就是那么一瞬间的差别,但从本质来看,真的有那么大意义上的不同吗?如果我们将太多精力放在这些表面差别上,可能就会忽略了更本质的东西。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则更是对是非善恶观念的一种深刻反思。从道德层面来讲,善与恶似乎是对立分明的,我们从小被教育着要行善,远离恶。但老子的发问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界限真的那么清晰吗?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价值观下,善与恶的定义可能就会有所差异。比如说,有些行为在一种社会观念下可能被视为善举,而在另外一种观念里也许就有争议。就像在商业竞争中,一家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采用新的营销策略击败对手,这在企业生存法则里也许被看作是智慧和进取,但对于竞争对手来说可能会觉得受到了伤害,被认为有点“恶”。所以这也提醒我们,看待善与恶要更加全面和深入,而不是简单地用既定的标准去评判一切。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这句话体现了老子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尊重。这里说的众人所畏惧的东西,比如自然的力量、社会的法则、的规范等,我们还是要有敬畏之心的。要是我们无视这些普遍被敬畏的事物,那就是违背常理,会给自已和他人带来麻烦。比如说,对于大自然的规律,四季更替、生态平衡,如果人类因为盲目自大,肆意破坏环境,不顾大自然的力量,那就必然会遭受灾难,像现在的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繁就是因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敬畏不足。而在社会方面,如果我们完全不顾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和法律,那社会秩序就会大乱。
然后“荒兮,其未央哉。”描述的是一种空旷、无尽的感觉。整个世界是如此宽阔又如此深远,事物的发展是没有尽头的,就像我们现在看人类的发展进程,从古代到现在,虽然已经历经千年万年,但还是一直在向前推进,这种广袤感就好像宇宙一样,无边无际,而人类在其中只是极其渺小的一部分。这种空旷感和无尽感也提醒着我们,在面对如此浩瀚的世界时,不要过于自负,要认识到自已的局限性。
接着老子描写众人的状态:“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众人都是高高兴兴的,就像参加盛大的宴会,又如春天登临高台观景一样。这里勾勒出了一幅世间众人追求世俗欢乐的场面。人们大多向往团聚的欢乐、物质的丰富以及美好的景致所带来的愉悦,这些都代表着现世里最直白、最显眼的快乐。这种快乐很容易被大众理解和追求,当我们在聚会时享受美食、欣赏美景的时候,内心都会充满满足感。
然而老子却说“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他将自已与众人进行对比。他独自淡泊宁静,没有被这些世俗的欢乐和热闹所感染而表现出任何迹象。就像懵懂未知世事的婴儿一样纯净质朴。同时还显得疲惫不堪、像无家可归之人。这里老子表达的是他高于世俗的一种精神境界。在众人热衷于追逐物质享受、社交繁荣的时候,他却能站在这种喧嚣之外。我们在生活当中可能也有这种感觉,有时候身处热闹的场合,比如在过度拥挤且吵闹的派对或者商业促销活动现场,我们内心可能反而渴望一种宁静。但绝大多数人难以像老子这样真正让自已的心远离这些喧嚣,依然被世俗的浪潮裹挟着。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众人看起来都富足有余,可是老子却觉得自已好像有所缺失。他把自已这种与众不同称之为“愚人之心”。其实这种“愚人之心”并非真的愚笨,而是一种不随波逐流,不追求表面多余物质的状态。在当今这个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里,很多人不停地追求更多的财富、更多的商品,想要自已拥有的物质多多益善。比如,不断购买新款的手机,即使旧手机还能正常使用;追求堆积如山的名牌服饰,可实际穿的时候却很少有机会照顾到那么多。老子却跳出了这种思维模式,他看到的是这种过度追求物质有余背后的一种精神匮乏。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世俗的人看起来都很清醒明白,而老子却偏说自已昏昏沉沉;世俗的人精于计较,对事物看得清楚明白,老子却觉得自已是糊里糊涂的。这其实不是说老子真的不清醒、糊涂。而是他对于世俗那些精明算计、对小事斤斤计较的不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那些善于算计得失的人,从点滴利益到人际关系中的权衡利弊,可谓事事精明。但老子则更希望人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发展,关注更大的人生格局,而不是被这些小事情牵绊住灵魂。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众人都好像有所作为,有具体的目标和手段去追逐,但老子却形容自已是冥顽而粗鄙的。这表明老子并不看重众人所追求的那些外在的所谓“成就”。我们在当下社会常常以事业的成功、名誉的获得作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比如一个人在企业界爬上了高位,取得了高额利润,就会被捧为成功人士。但老子思考的是,这种成就背后的本质意义是什么。是真正的灵魂充实,还是仅仅是社会光环所带来的虚荣呢?
最后“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直言自已不同于其他人,着重于追求养育万物的“母”。这个“母”可以有多种理解,可以理解为道,是生发万物的根本。老子摒弃了世俗所热衷的外在形式、表面利益的追求,紧紧抓住了“道”这个根本。这就在更深层次上提醒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要回归到事物的根本,不要被肤浅的表象所迷惑。就像我们学习知识或者追求技术进步,如果只是盲目地跟风求新而忽略了最基础的原理和规律,那么很可能只会得到一时的成果,而难以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身处技术飞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比以前更加容易沉迷于外在的诱惑,种种社交平台上展现的他人美好生活、各种商业广告鼓吹的物质享受都在不断冲击着我们的心灵。这时候重新去思考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的话语,就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是不是在不知不觉间就跟随众人的脚步,陷入了那种过度追求表面的繁荣、纠结于琐碎的名利和物质的状态呢?我们是否应该像老子一样,静下心来,思考事物存在的本质,去追寻那个能孕育万物、滋养灵魂的“道”呢?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自已的生活方向,调整生活态度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朋友们,《道德经》的这一章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自已在这世俗中所处的位置,也让我们有机会去重新思考我们一向追求的东西到底是否真的值得追求。希望经由这次对老子思想的解读,您能在忙碌的生活中寻得一丝清明,关注到更深层次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