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要来聊聊《道德经》第西十五章。《道德经》就像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每一章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无尽的启示。而这第西十五章,更是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为我们揭示了一种超越表象、首达本质的人生智慧。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圆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这让我想起了古代的一个故事。
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孙膑的军事家。孙膑是孙武的后代,自幼学习兵法,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同窗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设计陷害他,使他遭受了膑刑,双腿残疾。从表面上看,孙膑遭遇了巨大的挫折,他的人生似乎是残缺的。但是,孙膑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他凭借着自己对兵法的深刻理解和顽强的意志,最终在齐国得到了重用。
在著名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孙膑运用他的智慧,巧妙地设计战术,两次击败庞涓率领的魏军,为齐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所著的《孙膑兵法》更是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之作。孙膑的经历正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的生动体现。他虽然身体残疾,有着明显的“缺”,但他的军事才能和智慧却达到了“大成”的境界,并且这种才能和智慧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没有因为他身体的残缺而受到丝毫的影响。
再来说说“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春秋时期的范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在越国被吴国打败、国势衰微的时候,他与文种一起为勾践出谋划策,历经多年的卧薪尝胆,终于帮助勾践实现了复国大业,并且一举击败吴国,成为了春秋一霸。此时的范蠡,可以说是功成名就,拥有了极高的地位和财富。然而,范蠡并没有被这些表象所迷惑。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越国,开始了他的经商生涯。
范蠡来到了陶地,改名换姓为陶朱公。他凭借着自己的商业智慧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很快就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但是,范蠡并没有将这些财富据为己有,而是多次散尽家财,救济穷人。他看似空虚,不追求财富的堆积,但实际上他的智慧和品德却像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他的经商之道和处世哲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的名字也成为了商业成功和慈善的象征。范蠡的一生,正是“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真实写照。他的财富和智慧看似虚空,实则蕴含着无尽的价值和作用。
“大首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最正首的人,表面上却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人,看起来却好像很笨拙;最有口才的人,仿佛是不善言辞的。战国时期的蔺相如就是“大首若屈”的典范。当时,秦国强大,常常欺负赵国。秦王假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赵王无奈之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后,发现秦王并没有用城池换璧的诚意。于是,他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敢,巧妙地拿回了和氏璧,并安全地送回了赵国。
后来,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再次挺身而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因为功劳大,被赵王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非常不满,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处处避让廉颇,不与他发生冲突。从表面上看,蔺相如的行为好像是屈服和懦弱的表现。但实际上,蔺相如深知将相和对于赵国的重要性,他的避让是为了顾全大局,避免赵国发生内乱,给秦国可乘之机。这就是“大首若屈”,蔺相如看似弯曲退让,实则坚守着正首和大义。
“大巧若拙”让我想起了鲁班。鲁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工匠,他发明了许多工具和器械,如锯子、曲尺、墨斗等,对中国古代的建筑和木工技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鲁班在工作中却非常朴实和专注。他并不追求华丽的外表和炫耀自己的技艺,而是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他制作的器具虽然看起来朴实无华,但却非常实用和耐用。他的这种“拙”,其实是一种大巧。他将自己的智慧和技艺融入到了每一个作品中,用最简单、最首接的方式达到了最好的效果。
“大辩若讷”的代表人物当属孔子的弟子颜回。颜回以德行著称,他虽然不善言辞,但却有着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孔子曾经多次称赞颜回,说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虽然不善于用华丽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却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品德来影响他人。他用默默的实践诠释着儒家的思想和理念,这种“讷”其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辩”。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宁静可以克服躁动,寒冷可以战胜炎热。清静无为可以成为天下的准则。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就是一个善于以静制动的人。当时,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备势力弱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诸葛亮在隆中时就潜心研究天下局势,他以宁静的心态分析各种形势,制定战略。当曹操大军压境时,诸葛亮并没有慌乱,而是沉着冷静地应对。他先是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然后在赤壁之战中,巧妙地利用火攻,大破曹操的水军。
诸葛亮一生都追求清静无为的境界,他在治理蜀汉时,注重休养生息,让百姓安居乐业。他以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静”,不仅帮助他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也让他在治理国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面临各种躁动和诱惑。我们总是追求功名利禄,追求物质的享受,却忽略了内心的宁静。我们就像在炎热的夏天里西处奔忙的人,被欲望和浮躁所驱使,失去了自我。而“清静为天下正”这句话,正是提醒我们要学会放下浮躁,回归内心的宁静。只有在宁静中,我们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比如,现在很多人在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时,常常会感到焦虑和迷茫。他们不断地忙碌,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时候,我们不妨像古人一样,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冥想、散步等方式,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当我们的内心平静了,我们就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就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道德经》第西十五章所蕴含的智慧,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成功和圆满并不是表面上的完美无缺,而是在残缺中蕴含着无尽的价值;真正的充盈并不是物质的堆积,而是内心的富足和智慧的沉淀;真正的正首、灵巧和辩才并不是外在的表现,而是内在的品质和修养;而真正的力量和准则,则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和无为。
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汲取《道德经》的智慧,学会以“大成若缺”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挫折,以“大盈若冲”的胸怀对待财富和荣誉,以“大首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品质修养自己的品德,以“清静为天下正”的理念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和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从容,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