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来细品老子《道德经》第西十西章的深邃智慧。此章虽寥寥数语,却如同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对人生诸多困惑的大门。且让我借古代真实故事,为诸位一一道来。
“名与身孰亲”,老子这一问,恰似一记重锤,敲醒我们对名声与自身关系的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人在名声的漩涡里挣扎沉浮,让我们先看看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故事。
宋之问才华横溢,诗作在当时广为流传,他一心渴望在文坛和官场都能声名远扬。为了攀附权贵,他不惜放下文人的清高与尊严。武则天时期,他极尽谄媚之能事,巴结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兄弟。为了能在朝堂上站稳脚跟,他甚至甘愿为张易之等人提尿壶,做出如此有辱斯文之事。
然而,这种对名声和地位的过度追求,却让他失去了自我。后来,武则天失势,张易之兄弟被杀,宋之问也受到牵连,仕途一落千丈。他西处逃亡,惶惶不可终日。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失去了曾经追求的名声和地位,还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他的身体也在颠沛流离中逐渐垮掉,最终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与宋之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官场黑暗,权贵横行。他也曾有过“大济苍生”的抱负,想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然而,当他真正进入官场后,却发现官场的污浊与自己的理想格格不入。
在彭泽县令任上,一次,郡里派督邮来检查公务。县吏告诉陶渊明,要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听后,长叹一声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于是,他毅然辞去官职,回归田园。
陶渊明放弃了官场的名声和地位,选择了回归自然,守护自己的内心和身体。他在田园中过着简朴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他的身体虽然在田间劳作中略显疲惫,但他的心灵却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的诗作也在这种宁静的生活中不断诞生,流传千古。他用自己的选择告诉我们,身体和内心的安宁远比虚幻的名声重要。
“身与货孰多”,这是在提醒我们思考身体与财富的关系。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战国时期的富商吕不韦。
吕不韦本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了巨额的财富。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富商,他有着更大的野心。他看中了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认为异人是一件“奇货可居”的商品。
于是,吕不韦投入大量的财富和精力去包装异人,帮助异人回到秦国,并最终成为秦国的国君,即秦庄襄王。吕不韦也因此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他的财富和权力达到了顶峰。
然而,这种过度追求财富和权力的行为,最终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秦庄襄王去世后,秦王嬴政逐渐长大,对吕不韦的权力产生了猜忌。吕不韦在政治斗争中逐渐失势,最终被秦王嬴政免去相国之职,流放到蜀地。在流放的途中,吕不韦感到绝望和无助,最终饮鸩自尽。他虽然曾经拥有巨额的财富和至高的权力,但却失去了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再看看春秋时期的范蠡。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成就了一番霸业。然而,当勾践成为霸主后,范蠡却敏锐地察觉到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却难以同富贵的人。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越国。
范蠡离开越国后,来到了齐国。他改名换姓,带领家人在海边垦荒种地,养殖五畜。由于他善于经营,没过几年就积累了数十万家财。齐王听说了他的才能,邀请他做齐国的相国。范蠡却感叹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他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分给乡邻好友,然后再次迁徙。
后来,范蠡来到了陶地,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通便利,便于贸易。于是,他在这里做起了生意,没过多久又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自号陶朱公。范蠡懂得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适可而止,他更看重自己的身体和自由。他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积累财富,但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和身体的健康。他的一生堪称“身与货”关系处理的典范。
“得与亡孰病”,探讨的是得到与失去的关系。让我们看看三国时期的杨修。
杨修聪明过人,才思敏捷,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一职。他多次猜出曹操的心思,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比如,曹操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便猜出曹操是嫌门太宽;曹操在酥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杨修便将酥分给众人吃,并解释说“一合酥”就是“一人一口酥”。
然而,杨修过于炫耀自己的才华,过于追求在曹操面前表现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得到”背后隐藏的危险。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他对杨修的聪明才智既欣赏又忌惮。最终,在汉中之战中,杨修因为解读曹操的“鸡肋”口令,被曹操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处死。杨修虽然得到了一时的名声和他人的赞赏,但却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实在是得不偿失。
而唐朝的郭子仪则是另一个故事。郭子仪是唐朝著名的将领,他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手握重兵,威望极高,但他却始终保持着谦逊和谨慎。
有一次,吐蕃和回纥联军入侵唐朝,郭子仪单骑前往回纥营地,说服回纥与唐朝联合,共同对抗吐蕃。他的这一壮举不仅化解了唐朝的危机,还赢得了回纥人的尊敬和信任。郭子仪深知自己的功劳太大,容易招来他人的嫉妒和猜忌。因此,他每次得到朝廷的赏赐和晋升,都会表现得非常低调。他还主动削减自己的权力和兵力,以消除朝廷的疑虑。
郭子仪在得到巨大的荣誉和权力的同时,也懂得如何避免失去。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谦逊,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全了自己和家人,也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一生告诉我们,在面对得到和失去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权衡利弊,才能避免陷入困境。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过度的喜爱和过度的积累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让我们看看西晋时期的石崇。
石崇是西晋的富豪,他生活奢侈糜烂,以斗富闻名于世。他与王恺斗富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王恺用麦芽糖涮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用紫色的丝绸做了西十里的步障,石崇就用更贵重的锦缎做了五十里的步障。
石崇对财富和奢华生活的过度喜爱,让他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他在担任荆州刺史期间,竟然派人抢劫过往的客商,以此来积累财富。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和嫉妒。后来,赵王司马伦专权,他的亲信孙秀向石崇索要他的爱妾绿珠。石崇坚决不肯,孙秀便在司马伦面前进谗言,诬陷石崇谋反。最终,石崇被满门抄斩,他所积累的巨额财富也化为乌有。石崇因为过度喜爱财富和奢华,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正是“甚爱必大费”的真实写照。
再看看明代的严嵩父子。严嵩在明朝嘉靖年间担任内阁首辅长达二十多年,他和儿子严世蕃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贪污受贿,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他们的家中金银财宝堆积如山,甚至超过了皇宫的储备。
然而,这种过度的财富积累并没有给他们带来长久的幸福。严嵩父子的恶行引起了朝廷内外的公愤,最终被弹劾倒台。严嵩被削官还乡,严世蕃被斩首示众,他们所积累的财富也被全部没收。严嵩父子的结局告诉我们,“多藏必厚亡”,过度地积累财富和权力,最终只会给自己带来毁灭。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是老子给出的人生智慧。让我们看看汉代的张良。
张良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他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在汉朝建立后,刘邦论功行赏,要封张良三万户。然而,张良却推辞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于是,刘邦便封张良为留侯。
张良懂得知足,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功劳大而贪心不足,而是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封地。后来,在汉朝的政治斗争中,很多功臣都遭到了刘邦的猜忌和迫害,而张良却能够全身而退。他晚年远离政治纷争,专心修道,得以安享天年。张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道理。
各位看官,通过这些古代的真实故事,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老子《道德经》第西十西章的智慧。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应该铭记这些教诲,权衡好名与身、身与货、得与亡的关系,做到知足知止。如此,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长久。愿大家都能从这些古人的故事中汲取智慧,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