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65章 扩军,实力暴涨!

萧凡见周庆归顺,心中也是欢喜,拿下了周庆,他的整体实力又进一步增强。

萧凡神色平静,没有显露任何激动和欢喜,看向其他山寨的头目,问道:“大当家归顺,诸位呢?”

“请诸位放心,本王不做强买强卖的事情,愿意跟着的人,本王欢迎之至。”

“不愿意的,可以留在老龟山,本王不勉强。”

众人面面相觑,仔细思考着。

好一会儿后,有人率先道:“我愿意跟着靖西王,我愿意去雍州抵御西凉人。”

“我也去。”

“我也愿意追随靖西王,决不反悔。”

山寨的头目纷纷表态,没有一个人愿意留下。

一方面,老龟山是有周庆,才能凝聚这么多的人心。没了周庆的老龟山,人心就散了。

另一方面,留在山寨的确自由,子子孙孙怎么办呢?

萧凡是朝廷的靖西王,是雍州大总管,跟了萧凡,立刻就洗掉了山贼的身份,自此鱼跃龙门。

这是万中无一的机会。

萧凡看着归顺的众人,不卑不亢道:“承蒙诸位认可,只不过你们是你们,不代表其他人。山中愿意跟随的兄弟,我都收下了。不愿意的任其离去,同时发放一定的盘缠。”

周庆赞叹道:“王爷英明。”

话锋一转,周庆继续道:“王爷,从老龟山去雍州,有相当长的一段路,沿途也有诸多的贼匪,务必小心。”

萧凡神色从容,笑道:“无妨,我们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事情定下,萧凡带着周庆及所有人下山,把老龟山的人召集起来。

山上的老弱也下来了,足足两千余人聚集。

萧凡站在最前面,直接道:“大当家忠肝义胆,一腔赤诚,得知本王去雍州抵御西凉人的入侵,决意随本王一起北上雍州保卫国家。”

此话一出,周围议论声不断。

周庆心中更是感激,他哪里是忠肝义胆,分明是败给了王爷才愿赌服输的。

王爷,真仁义啊!

萧凡继续道:“老龟山要整编,一切遵循自愿的原则。愿意跟着本王和大当家北上的人,本王欢迎之至。不愿意去的,本王发放盘缠,任由你们自谋生路。”

人群中,议论声不断。

所有人交头接耳,许多人脸上都有迟疑神情。

萧凡继续道:“本王知道许多人有顾虑,担心去了雍州无法生活。”

“在这里,本王重申一遍先前和周大当家的承诺。”

“凡是去西凉的人,不论是当兵的,亦或是普通百姓,本王都会分地,让你们能有地耕种。愿意当兵的,留下来当兵。不愿意当兵的,可以刀耕火种。”

哗!

人群中瞬间炸了一样,无数人激动了起来。

去了雍州有地种,去了雍州可以扎根,未来的日子就有了盼头。

这日子就好了。

有地种,是最重要的。

“我愿意去。”

“俺张三爷愿意去。”

“俺老王誓死追随王爷,一定要去雍州。”

百姓的声音此起彼伏回答,没有愿意留下的,因为去了雍州就有土地。

有了土地,子子孙孙都可以耕种,日子就有了盼头,生活也有了着落。

萧凡看到所有人追随,老弱都一起,就喊来孔亮,让孔亮带着刃整编老龟山的士兵,编入自己的军中。

狗头军师范进,作为孔亮的副手。

周庆作为副将,跟着薛万雄一起。

军队整编,老龟山的粮食和钱财物资也一并搬走。山寨的粮食不错,竟然有三万斤粮食,银子有三千两。

大军起程时,锅碗瓢盆等物资都带走了。

军队赶路了一天。

当天晚上停下休整时,军中开始日常教学,仍要读书识字。

周庆看到这一幕后彻底震惊了,跑到萧凡的面前,急切道:“官家,军中要读书吗?”

“是,必须读书!”

萧凡点头道:“读书才能明智,才有未来。难不成,当兵的就一辈子当个小兵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周庆心中忽然萦绕着一股别样情绪。

对孔亮、薛万雄这些人来说,读书就是读书,也没什么。对之前许多军中的士兵来说,觉得读书难不想学。

对周庆这样的人来说,觉得是天上掉下了馅饼一样。

他们在老龟山,对自己落草为寇的身份自卑,为了一日三餐而焦头烂额,更别说读书识字了。

读书是一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梦里面都不敢想。

如今却有了机会。

周庆也想读书,想要往上爬,一步步的证明自己,恰是如此,对萧凡的安排打心底的感激,郑重道:“王爷大恩大德,我等老龟山的人永世不忘。”

萧凡笑道:“你现在是朝廷的人,是本王的人,不再是老龟山的贼匪了。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的机会,争取做一个真正的沙场大将。”

“遵命!”

周庆双手合拢,九十度躬身行了一礼。

周庆跟着一起读书识字,就算艰难,内心也是激动,因为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军队北上,白天赶路晚上学习,传授学问的同时,所有教书的人也在灌输着三项纪律八大注意的规矩。

军队必须令行禁止,必须秋毫无犯,绝对不能无组织无纪律。

这是萧凡定下的铁律。

萧凡一点点改造着麾下的士兵。

在即将走出荆州北面的南阳郡区域,萧凡碰到了北方蒙陀山的山贼。

对方只有千余人。

萧凡亲自带着人出战,斩杀蒙陀山的贼匪首领,收编蒙陀山的贼匪。

愿意留下的整编,不愿意留下的全部给与盘缠遣散,在萧凡一句分地的话语下,绝大部分留下了。

萧凡扩军后,兵力多达三千人,随行百姓近一千人。

一路北上,还没有进入雍州,萧凡就遭遇了九波贼匪,更是九战九捷。

这些贼匪,多的一千多人,少的三百余人。

萧凡一直在收编贼匪,麾下的军队一步步的扩大,扩编到了六千精锐,随行的更有八千余百姓。

之所以随行的百姓越来越多,是除了贼匪外,萧凡也在吸纳流民。

凡是愿意跟着萧凡去雍州的流民,全部接纳。

到了雍州再分地。

军队通过战事在磨合,人数也在一战一战的增加,曾经最早的一千人已经全部提拔,都是军中的骨干。

军队扩大了,萧凡仍是在按照原本的规矩,教导士兵读书,教导士兵有基本的军纪。

没有军纪,就无法塑造军魂。

这是最根本的。

进入雍州境内,萧凡开始往雍州长安的方向去,那是目前雍州的治所。只不过萧凡进入后,发现雍州的情况非常不乐观。

流民很多,百姓的日子非常艰难。

萧凡仍然在吸纳流民,以至于随行的流民竟然越来越多。

实际上,很多流民不知道萧凡怎么样,却因为流离失所后没了去路,看着有许多百姓跟随萧凡,就自发的跟了上来。

不管前路如何,跟着军队一起走,始终有一口稀粥喝,不至于饿死。

流民的增多,导致每日消耗的粮食多。

多亏萧凡之前剿匪,缴获了许多的粮食,一处缴获几万斤粮食,加起来还有一些存粮。

除此外,萧凡带着人进入雍州后,也会带着士兵去富商豪绅住宅外‘友好’的借粮,一切倒也顺利。

唯独一点,越是靠近长安,萧凡带来的人越多,声势也越来越大了,已经接近十万之众。

消息传到了长安城,传到了雍州刺史李怀仁的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