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来探索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的智慧,并且从历史的角度来进行解读和分析。
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这里的“啬”有着多种解释,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节俭、爱惜。在历史的长河中,节俭的确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治世理念。
以西汉初期为例,经过秦末的战乱,社会一片凋敝。汉初的统治者们深刻地领悟到节俭对于国家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性。汉文帝就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他身为皇帝,生活却十分节俭。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都没有增加,衣服车马也没有添新的,连自己的陵墓,也要求从简。这种节俭的治国态度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百姓们看到皇帝如此节俭,也纷纷效仿。在百姓和统治者齐心协力节约资源的情况下,汉初慢慢积攒下了雄厚的国力,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拉开了帷幕。“文景之治”的出现,可以说正是对老子“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的一种印证。汉文帝通过节俭,实现了国家的早期治理(早服),而这种良性的开端不断积累下善政(重积德),使得国家逐渐走向昌盛。
当一个国家秉持着节俭的理念不断积累德行之后,就会达到“重积德则无不克”的境界。历史上的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心怀天下,他重用贤臣,自身节俭,轻徭薄赋。在唐太宗的统治下,国家积累了足够的德行和公信力。在外交上,唐朝可以轻松应对周边各国的挑战。比如对东突厥的征战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强大,更是因为背后有着整个国家深厚德行作为支撑。唐王朝被当时众多的国家所敬仰,这就是当一个国家积累了足够的德行之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当一个国家具备了强大的实力并且不断发展,它的潜力将会无法被衡量。就像我国历史上的汉武帝时期,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汉朝在汉武帝手中达到了一个高峰。汉武帝有足够的国力去开展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北击匈奴、开辟丝绸之路等伟大壮举得以实施。而这种国力的强大并不仅仅体现在军事上,在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也全面开花。这时候的汉朝就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无法看清它到底能发展到何种程度。这就是国家不断积累后的强大表现,也进一步验证了老子思想中的这种因果关系。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一个能够保持这种深不可测潜力的国家,就能够实现良好的统治。而这个“有国之母”,我们可以理解为治国的根本原则。以宋朝为例,宋朝虽然军事上相对薄弱,但其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就是因为抓住了一些治国的根本原则。宋朝重视文人治国,大力发展文化和商业。尽管在面对北方政权的军事压力下,宋朝仍然凭借这些根本性的理念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更不用说经济上,宋朝的商业繁荣,城市兴起,货币经济也相当发达。这种对经济和文化治理的重视,可以看作是宋朝的“有国之母”。
最后老子说“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深根固柢体现在许多方面。从历史看去,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往往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像中国,有着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传统。在历史上,无论经历了多少次王朝的更迭,遭受了多少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的文化根基始终未被动摇。这就是深根固柢的表现。它像大树的根系一样,为树干和枝叶(国家的繁荣昌盛)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
从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兴衰能看出,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的思想有着深远的意义。统治者如果能够在治理人事和对待天地万物时秉持节俭的理念,就能够早日开始走上正确的治理之路(早服);在不断积累这种正确治理的成果(重积德)后,就能够拥有强大的实力去克服各种困难;当实力发展到这种深不可测的程度时,就能稳固地统治国家并且让国家不断发展;抓住这个治国的根本原则,这个国家就能长久地生存下去。这种思想不仅仅在古代中国有着体现,对于现代国家的治理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现在全世界都在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与老子的节俭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节约资源,珍惜环境,这也是在为人类这个“国家”的长久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在保障自身资源的稳定利用以及内部和谐发展后,一个国家才能拥有无限的潜力(莫知其极),国际关系就如同古代国家之间的关系一样,一个内政稳定且秉持良好治理理念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也会更有话语权。更进一步说,文化这个深根固柢的东西在现代国家发展中也起着巨大的作用。各个国家都在不断挖掘和发扬自己的文化优势,用文化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吸引力。这也是现代意义上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的思想经过历史的洗礼,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为我们在治理国家方面提供了无尽的思考方向。希望我们能够从传统思想中汲取更多的智慧,让我们的现代社会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