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犹如一座巍峨的思想宝库,其中的第五十一章蕴含着深邃而多元的哲理阐释。这一章开篇指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这简短的话语,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理解万物生成与发展的大门。
首先来深入剖析“道生之”。道,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的存在,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诞生的起始力量。从历史的长河中找寻例证,我们可以看到黄帝轩辕氏。黄帝所处的时代,原始社会正慢慢迈向更为有序的部落联盟时代。那时候,人们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生存资源的争夺、自然灾害的抵御以及不同部落之间文化和信仰的融合等。黄帝被看作是在冥冥之中被“道”赋予了某种使命,他有着非凡的远见卓识和领导能力。他带领部落发明了衣裳、舟车等生活工具,这是顺应“道”的力量,让人类在原始生存的基础上开始走向文明。而老子所说的“道生之”,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正是存在着一种宇宙间的自然规律、一种无形的促使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源,才诞生出黄帝这样的伟大人物,从而开启了华夏民族的早期文明篇章。
“德畜之”紧跟其后,德便是在道生万物之后滋养万物的养护性力量。周公旦就是一个德的完美化身。周公在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之后,面临着如何巩固新兴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以及传承文化的艰巨任务。他大行德政,制定了完备的周礼。这些礼制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国家政治层面的分封制、宗法制,到民间百姓的行为规范、礼仪准则等。周公旦凭借其高尚的品德,在周朝初期“养”着整个社会的秩序、文化和人心。他让新生的周朝如同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在德的滋润下逐步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他在摄行天子政期间,毫无僭越之心,一心只为周朝的长治久安,这种品德就类似于老子所说的“德畜之”的力量,是一种伟大的涵养、养育万物的力量。
“物形之,势成之”这两句话,让我们看到万物在道与德的影响下呈现出各自的形态,并借助周围环境和趋势走向成熟。比如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在战国列强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被东方强国所轻视。当时秦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是西部边陲,周边存在着诸多如西戎等少数民族势力的威胁,但同时也有着广阔的土地开发潜力。商鞅带着法家的变革思想来到秦国,这一变革思想就像是“道”的一个侧面表现,它像是一颗种子注入秦国的土壤。在变法的过程中,秦国原有的风俗、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就是“物”,商鞅变法依据秦国的国情进行因地制宜的变革,使得秦国慢慢形成了适合其发展的军事强国的形态。而当时战国纷争、各国都在寻求变法图强的大趋势,也就是“势”,秦国借助这一形势,利用法家法治思想实现富国强兵,从而走向了日益强大的道路。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和德的尊贵之处在于无需外在的命令而自然发挥作用。历史上的汉武帝就是一个在统治中不刻意强迫、顺应道和德发挥统治效能的君主。西汉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己经较为强盛。汉武帝想要建功立业、开拓疆土、弘扬大汉的威名。他没有强行推行不符合国情的政策,而是顺应当时广大臣民希望汉家气象恢宏、西夷臣服的这种愿望。在政治上,他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解决封国问题;经济上,统一货币、发展官营商业等措施;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对匈奴进行反击。他的这些政策遵循着当时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就是“道”,同时也在以一种霸气的“德”来统治庞大的帝国。他顺应着民心和时代发展的趋势,让大汉帝国在那个时代绽放出无比耀眼的光芒,就如同道德无需外界强加旨意却自然地运行,使得大汉不断繁荣昌盛,疆域不断扩大。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这阐述了道启动万物的发展,德在持续地养护万物。像东汉光武帝刘秀,他在西汉末年的乱世之中崛起。新莽政权倒台后,当时天下大乱,到处都是割据势力和残破的民生景象,这就是当时他面临的“物”的原始状态。刘秀依靠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先统一河北地区作为根据地,这一发展过程是他顺应天下大势、顺应民心不希望战乱继续的“道”。刘秀秉持着仁德之心,他对待部恤宽容,云台二十八将都对他忠心耿耿。他在建国后采用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他的德政不停地养育着黎民百姓,使经过战火洗礼后的社会重新恢复生机、不断成长。在文化上,他也重视儒家经典的推广和学术的繁荣,让东汉初期在各方面得到了长育和亭毒(安定成熟),这种全方位的哺育和覆护就是刘秀对整个国家从道和德的实践体现。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以诸葛亮为例,他可谓是具备“玄德”之人。他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出山辅佐刘备成就大业。他在治理蜀汉期间,发挥出自己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助力刘备集团建立蜀汉政权。然而,他并未因自己的能力和贡献而居功自傲,妄图将蜀汉政权据为己有。他始终忠诚于刘备父子,为蜀汉事务鞠躬尽瘁。他大力发展蜀汉的经济,兴修水利,推广屯田制;军事上,南征孟获稳定后方,多次北伐中原企图兴复汉室。在这一过程中,他是蜀汉崛起和成长的重要推动者,但从未有过主宰蜀汉一切的心思,而是兢兢业业将自己看作是蜀汉事业的建设者和服务者。他这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境界,是一种超越世俗权力欲望的“玄德”,这种美德持续地在蜀汉的发展进程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也令后世敬仰不己。
再看宋朝的宗泽,这是一位在风雨飘摇的南宋初期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的人物。当时北宋灭亡后,南宋新政权根基未稳,金兵不断南下入侵。宗泽在东京开封府招募义军、训练军队,组织军事防御。他极力主战,力谏高宗回归汴京收复北方失地。然而,他一心为了宋朝的复国大业,对于自己的事业成就,他并没有自恃己功。他在军事防御和组织部署方面有着诸多超前的创举和成就,却从未想过要据此占有更大的权力或者个人利益。他不停地努力成长着南宋的军事抵抗力量,却从不妄图主宰南宋朝廷的发展方向(尽管他对朝廷的懦弱政策持有异议),这种高风亮节正是老子所谓“玄德”的体现。
从《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所揭示的道与德的关系出发,我们在历史人物身上看到了千丝万缕的印证。这些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下,不自觉地遵循着道的指引,发挥和传递着德的作用,或达到“玄德”的境界。从宏观的人类社会发展而言,我们从中也能得到许多启示。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我们首先要尊重“道”,所谓的“道”在现代可以理解为科学规律、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等。例如科技创新领域,如果企业或个人不遵循技术创新的自然演变规律,盲目地投入资源而忽略研发的周期和市场的需求趋势,必然会导致失败。这就像物种在自然选择中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一样,无论是个人在追求事业的发展道路上,还是企业在谋求市场份额的扩展,都离不开对“道”的尊重与遵循。
而德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可以归结为道德、商业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就像企业不能仅为了追求利润而损害消费者权益或者破坏环境一样,必须要用德来滋养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它在赚取合理利润的同时,积极投入公益事业,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等,这就是现代社会中的“德畜之”。
如一些环保企业,它们积极倡导节能减排、研发环保新技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环保材料等。这不仅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也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德”来约束自身,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有顺应社会环境需求而形成的企业形态,也借助全球注重环境保护这一形势走向更高的发展层次。而这些企业的老总或者决策层并不将企业的成就完全视为己有,他们更多地强调团队甚至整个社会对于企业发展的贡献,这是现代社会中“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体现。
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现代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应该探寻符合本国国情和全球发展趋势的政策方向,这是对“道”的把握。通过法治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等多种途径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发展能力,这相当于是在“德畜之”。一个成功的国家,一定是在不主宰人民自由发展的前提下,像老子所说的“长而不宰”,鼓励和引导人民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实现个人价值,从而实现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
从历史人物在道与德问题上的表现中,我们能吸取到丰富的经验。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追求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还是从社会群体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经营、国家的治理等,都要重视道与德的作用。只有深入理解和遵循这种古老智慧的指引,我们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现代世界中实现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走向更高境界的文明进步。
希望这种从历史角度理解《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的方式,能够让你深入地理解道、德的内涵及其在不同层次的重要意义。如果针对这个文案你还有其它的想法或者需求,欢迎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