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四十七章:风泽与林麓皈不同治国之道的兴衰启示

咱们就接着来聊聊《道德经》第西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先来讲个故事。

在一片广袤的大陆上,有两个相邻的小国,东边的叫风泽国,西边的叫林麓国。风泽国的国王名叫睿明,林麓国的国王名叫骁勇。

睿明国王平日里深居简出,很少走出王宫。他每日的时间大多花在书房里,阅读着各类古籍经典,与国内的智者们探讨天地之理、治国之道。他的书房里摆满了从各地搜集来的书籍,涵盖了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诸多领域。他仔细研读着先人的智慧结晶,思考着如何将这些道理运用到国家的治理当中。同时,他还会定期召见来自民间的百姓,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生活状况。他虽足不出户,却能清晰地知晓国内的局势,知道哪里需要修建水利工程来灌溉农田,哪里需要开设学堂来培养人才。

而骁勇国王则恰恰相反,他热衷于西处征战和游历。他觉得只有亲自到各个地方去,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世界。他带领着自己的军队,不断地向周边的国家发起进攻,想要扩大自己的领土。他去过遥远的沙漠,那里黄沙漫天,酷热难耐;他也到过寒冷的雪山,那里冰天雪地,寸草不生。他每到一处,都会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资源状况。然而,随着他征战的范围越来越广,离开自己国家的时间越来越长,他却发现自己对林麓国的情况越来越陌生。国内的百姓因为长期的战争而疲惫不堪,农田荒芜,商业凋零。他虽然见识了外面世界的广阔,但却忽略了自己国家内部的问题。

有一年,大陆上爆发了一场罕见的自然灾害,各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风泽国因为睿明国王平日里对国内情况了如指掌,提前做好了应对准备。他组织百姓修建了防洪堤坝,储备了足够的粮食和物资。当灾难来临的时候,风泽国的百姓能够有条不紊地应对,国家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

而林麓国则因为骁勇国王长期在外征战,对国内的情况一无所知。当自然灾害袭来时,国内一片混乱。百姓们没有足够的食物和住所,疾病开始蔓延。骁勇国王得知国内的情况后,匆忙带领军队赶回,但此时己经错过了最佳的救援时机。

在这场灾难过后,两个国家的差距越发明显。风泽国在睿明国王的治理下,逐渐繁荣昌盛起来,百姓们安居乐业。而林麓国则陷入了困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恢复元气。

后来,骁勇国王听说了睿明国王治理国家的方式,心中十分疑惑。他亲自来到风泽国,见到了睿明国王,问道:“我走遍了大陆的各个角落,见识了无数的人和事,可我的国家却在灾难面前如此脆弱。而你很少离开王宫,却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这是为什么呢?”

睿明国王微笑着回答道:“我虽不出王宫,但我通过阅读书籍和与百姓交流,了解了世间的规律和国家的情况。就像《道德经》里说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走多远的路,见多少的世面,而在于用心去思考和感悟。只要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使不亲身经历,也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你西处征战,看似见识广博,但却忽略了自己国家的根本,所以才会在灾难面前手足无措。这就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的道理啊。圣人能够‘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正是因为他们懂得顺应规律,用心去洞察世间的一切。”

骁勇国王听了睿明国王的话,羞愧地低下了头。他明白了,真正的治国之道并不是靠西处征战和盲目地探索,而是要静下心来,关注国家的内部情况,把握事物的规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像骁勇国王一样,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不停地去追求更多的经历和见识。但有时候,我们更应该像睿明国王一样,静下心来,从身边的事物中去寻找智慧,去感悟生活的真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