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深入解读《道德经》中的第三十七章,这一章蕴含着老子深邃的哲学思想。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开篇就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这一核心概念。“无为”并非是让我们什么都不做,消极怠工。而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不妄加干预的态度。道,遵循着自然的原则,它看似没有刻意地去做很多事情,但实际上,世间万物的运行、发展都在它的统摄之下。它就像一个默默运行着的巨大机制,有条不紊地推动着宇宙的一切进程,虽然表面上看不到它有为的痕迹,但实际上所有的成果都是在它的影响下达成的。
对比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我们常常陷入一种忙碌控制的状态。比如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们往往会给孩子制定各种密密麻麻的学习计划,从早教班到各种特长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很多时候,这种过度的有为,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就如同揠苗助长一般,家长们急切地想让孩子成长,却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天赋、兴趣和成长节奏。而如果按照“无为”的理念呢,家长们可以更多地去了解每个孩子的天性,提供一种宽松的、顺应孩子自然发展的环境。例如,孩子如果对科学探索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家长可以在旁边给予适当的引导,提供一些书籍、实验设备,但不过分地规定他必须按照某一种模式去深入学习,那么孩子可能反而会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依靠自己的兴趣探索得更深更远。这就是我们从生活实例中看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一种体现,当你不过分干预的时候,事物会按照自然的、向好的方向不断发展取得成果。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一句关系到治理层面。在老子所处的时代,侯王是社会的统治阶层。老子认为,如果侯王能够遵循“无为”的理念,那么万物,这里不仅包括自然界的万物,更包括社会中的人民大众,将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和变化。在封建王朝统治的历史上,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正反例子。秦朝末年,苛捐杂税繁重,法律严苛,百姓们苦不堪言。秦始皇以及秦二世的有为是违反民心和自然规律的,他们过度地干预百姓生活,穷兵黩武进行大规模的工程项目,完全没有给百姓喘息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这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强大的秦王朝迅速覆灭。
相反,汉朝初期,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训,采用黄老之术,实行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当时的政权对民间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组建甚少干预,甚至在思想文化领域也有着非常大的包容性。于是,汉初的社会在这种宽松的统治下逐渐繁荣起来。各地区的商业和贸易开始兴盛,文化上百家争鸣新思潮也不断涌现。这就表明了侯王们若能秉持“无为”的理念,百姓就能实现自我教化、自我发展,整个社会就像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在不需要太多人为强制的情况下朝着繁荣稳定不断进步。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老子很敏锐地认识到,即使在万物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超越自然规律的私欲或者妄念(欲作)。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就要用“无名之朴”来制止它。“无名之朴”实际上就是道的原始、质朴的状态。从个体心灵层面去理解,如果一个人在追求物质或者名利的道路上,逐渐迷失自我,贪婪、嫉妒等不良欲望开始膨胀的时候,他应该重新回归到内心最本真、最朴素的状态。比如说,现代社会很多人在追逐金钱和享受的浪潮中,陷入了物欲的泥沼,不断想要购买更多的奢侈品、追求更大的房子和更高的职位。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疲惫,忘记了生命中最基本的、最简单的幸福快乐。这个时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初心,找寻到那种没有被物质欲望完全侵蚀的、最基本的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善意等等这些最质朴的东西。
从社会道德层面来说,如果一个社会进入了道德滑坡的状态,人们的私欲不断膨胀,破坏公序良俗的时候,也需要通过倡导一些最质朴的道德规范,像是诚实、善良、友爱等回归本源的价值观,来扭转这种社会风气。这就相当于是用“无名之朴”去镇压人心和社会中那些危险的“欲作”。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当人们回归到无名之朴这种状态的时候,他就也会相应地减少自己的私欲。这种状态下的人,不再被物欲横流所驱使,内心达到一种平和宁静的境界。比如历史上有名的陶渊明,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追求功名利禄的生活。他回归到了田园生活,田园对于他来说就是“无名之朴”的一种体现。在田园中,他更多地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生命的本真,他的私欲得到了克制,不再向往官场那充满利益纷争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很多人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之后,选择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他们远离繁华都市的喧嚣,居住在宁静的乡村或者小镇,一天天的生活内容简单而踏实,与邻里和睦相处,没有太多的功名利禄的追求。这也是他们靠近“无名之朴”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他们的不良私欲如贪婪、虚荣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消减。
最后,“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当整个社会或者所有的个体都能达到不欲的这种平静状态时,天下就会自然而然地达到稳定的状态。当人们没有过多的私欲,就不会出现为了争夺财富、资源或者权力而引发的争斗祸乱。社会呈现出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就像一个宁静的湖泊,没有狂风骤雨般利益争夺带来的涟漪,整个社会的运转就如同湖中的水流一样自然流畅、平静安定。在国际政治环境中,倘若各个国家都减少对外扩张、对他国资源的不正当抢夺等私欲,那世界和平将会是更加稳定和持久的。每个国家都会着力于自身的发展和内部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国际关系也在这种无欲宁静的状态下更加和谐稳定。
从个人修养到国家治理,再到国际关系,《道德经》第三十七章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智慧的方向。它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的无为,克制不当的私欲,回归质朴纯真,如此一来,无论是个体的心灵世界还是外在的社会天下,都能达到化、定的理想状态。我们现代社会的人们,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科技浪潮中,更应该汲取老子这种古老而深邃的智慧,将“无为而无不为,镇之以朴,不欲以静,天下自定”这样的思想有机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治理当中,这样才能创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美好的世界。
您对这一章有什么样的看法或者感悟呢?或者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无为而治或者回归质朴状态带来的不同体验呢?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