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三章 从古代智慧到今时生活

快莫沅一起解读《道德经》的第三章!

老子在这一章讲:“不稀罕贤人,百姓就不争啦;不看重稀罕货,百姓就不偷啦;不露出让人馋的东西,百姓的心就不乱啦。”就是说别把有才能的人太当回事,百姓就不会争来争去;别把稀有的东西当宝贝,百姓就不会去偷了;别把那些勾人馋虫的东西露出来,百姓的心就能稳稳的。老子觉得,社会上要是对贤能、财富和欲望太推崇、太追求,就容易让人们打起来、偷东西、心里乱套。所以可别太把那些所谓的贤人当回事,不然百姓会为了争个贤人当当而打得不可开交。因为只要定了贤人的标准和榜样,人们就会拼命去迎合、去追求,然后就开始竞争、吵架。别把那些珍贵稀有的东西看得太重要,百姓就不会有偷的想法了。要是社会把某些难得的东西捧得高高的,人们的欲望就被勾起来了,就可能为了得到这些东西而使坏,走上偷东西的歪路。不把那些能让人起欲望的东西亮出来,百姓的内心就能安安静静的,不会被欲望打扰。欲望经常是让人心乱的罪魁祸首,要是老接触那些充满诱惑的东西,人的心里就很难平静啦。

下面咱们来瞅瞅下一句“是以圣人之治,让人心空空,肚子饱饱,志向小小,骨头棒棒。常使民啥都不想啥都不要。让那些聪明人也不敢瞎搞。啥都不搞,那就啥都好搞。” 这就是说圣人管国家,会让老百姓心里啥都没有,吃得饱饱的,没啥大志向,身体棒棒的。总是让老百姓没有那些花花肠子和太多的欲望。让那些聪明的人也不敢乱来。按照“不搞事”的原则去做事,那就没有搞不好的。不把那些宝贝看得太重,老百姓就不会有偷东西的心。当社会把某些稀罕玩意儿看得特别珍贵时,人们的欲望就被勾起来了,就可能为了得到这些东西而胡搞,走上偷东西的歪路。不把那些能勾人欲望的东西拿出来,老百姓的心里就能保持平静,不被欲望打扰。欲望常常是让人心里乱糟糟的根源,如果老是接触那些充满诱惑的东西,人的心里就很难安静下来。老子说的“不搞事”,可不是啥都不干哦,而是不故意去捣乱,不过分地勾起人们的欲望和竞争,让事情顺着自然的规律去发展。这种管理理念就是要搞出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社会环境。所谓“让人心空空”,就是让老百姓的心灵保持一种轻松、纯净的状态,不被太多的杂念和欲望填满。

“实其腹”就是要让大家的肚皮都填饱,生活有保障,不用担心没吃没喝。“弱其志”可不是要把大家的志向弄没了,而是让大家别太在意功名利禄那些身外之物,少点贪心和野心。“强其骨”是要让大家身体倍儿棒,能开开心心过日子。“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里的“无知无欲”可不是说要大家变成傻瓜,啥都不知道,啥都不想要,而是让大家别被那些假大空的知识和过多的欲望给忽悠了。这样的话,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也不敢乱来,因为没人会盲目跟着他们瞎折腾。“为无为,则无不治。”这里的“无为”那可是相当高的境界哦,不是啥都不做,而是不瞎折腾,顺其自然,不随便发号施令、瞎捣乱。要是统治者能做到这样的“无为”,那社会就能自然而然变得和谐有序、繁荣昌盛,啥都能管好。在现在这个社会,老子的这些想法还是很有启发的哦。比如说,在教育这一块,别太看重竞争和排名,要多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综合能力;在经济发展上,别光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得关心社会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在个人生活中,别太在意那些表面的虚荣和欲望,要多关注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满足。咱们得从中学点智慧。比如说,别太看重物质的追求和名利的竞争,要多关注内心的充实和身体的健康;领导在管理的时候别瞎掺和,要激发团队成员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这就是《道德经》第三章的大智慧哟,希望莫沅的分享能让您有些小思考、小启发呢,快快来汲取古人的智慧吧,让咱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