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要深入探究一下《道德经》第二十八章里所蕴含的伟大智慧。这一章宛如一扇神秘的大门,通向一种古老且深邃的哲学境界,等待着我们去叩开,去领略其中无尽的奥秘。
**一、知雄守雌:通往本真天性的溪流**
老子开篇就提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这里的“雄”与“雌”,不仅仅是简单性别意义上的象征,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特质或力量表征。“雄”通常代表着强烈、进取、主动等阳刚的一面,它充满了力量,像燃烧的火焰,渴望向外扩张。而“雌”则象征着柔和、内敛、包容等阴柔的力量,如同宁静的湖泊,静谧而深沉。
老子倡导我们,在深知雄强力量的同时,却要坚守雌柔的处世态度。这是一种极难达到却又充满智慧的境界。当一个人这样做了,他就像那汇聚天下细雨的涓涓溪流。溪流是谦逊的,它总是在低洼之处流淌,不争不抢,以一种最温和的姿态包容着大地的万物。这这种姿态下,人的“常德”——那最基本的、符合自然规律的道德品质就不会离他而去。而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是“复归于婴儿”。
“复归于婴儿”可谓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状态。婴儿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没有被世俗的欲望、偏见和烦恼所侵蚀。他们的笑容和哭泣都是最本能的反应,没有丝毫的做作。一个能够做到知雄守雌的人,其内心就如同婴儿般纯净。他们不再被过多的功名利禄所蒙蔽,保留着最初的自然与真诚。这在我们现代社会具有非常深刻的启示意义。如今的社会充满着竞争,人人都在追求成为强者,追求更多的财富、地位和权力。然而在这追逐的过程中,很多人却迷失了自已的本真,陷入到无尽的焦虑、嫉妒和纷争之中。如果我们能够学习老子的“知雄守雌”,以一种柔性的智慧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就像溪流绕过巨石而非强行冲破它一样,或许我们就能找回那份已经失落的纯真本我,以更加从容和健康的心态生活。
**二、知白守黑:迈向无极境界的定式**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这是老子智慧的又一深邃表达。在日常生活中,“白”经常被视为清晰、明亮、阳性的元素,代表着那些已知的、被大众所公认的、处于光明面的事物或观念。例如我们所积累的科学知识、社会道德规范等。而“黑”则与之相对,是模糊的、未知的、不受大众所熟知,甚至被认为是黑暗、消极的东西。但老子却告诉我们,要在深知明朗洁白之物的同时,坚守那看似黑暗的未知领域。
这种坚守并不是鼓励我们去遵循不良的习性,而是要以一种更加深邃的目光去看待事物的完整性。一个能够知白守黑的人,就像一种天下遵循的范式。这一范式不会随意偏离那永恒的道德准则,也就是“常德不忒”。说简单点,就是不会在各种已知和未知的纷繁复杂的情况下迷失方向,动摇自已的品德根基。而这样做的理想目标呢?是“复归于无极”。
“无极”在这里是一种超越有限的无限状态。就好比宇宙的无垠广阔,我们所认知和理解的永远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而未知却无限广阔。如果我们总是仅仅执着于已知的“白”,那么我们的认知视野会变得越来越狭窄。只有同时敢于面对未知的“黑”,像虚空包容万物一样,不被已有的认知框架所束缚,我们才有可能无限接近宇宙自然的那种宏大无限的真相。在当代社会,知识爆炸的时代里,我们每天接触到海量的信息,自以为知道很多,但其实相对于整个宇宙的知识奥秘而言,我们依旧知之甚少。当我们颇为自负地坚守自已有限的知识和认知时,其实就如同固执地只看到“白”而拒绝探索“黑”一样。我们需要豁达地承认自已的无知,向未知领域探索,不仅仅在科学技术上,在文化、情感层面上也要如此。这样,我们才能像老子所倡导的那样,走向更大的智慧层面。
**三、知荣守辱:回归质朴本然的谷壑**
接下来是“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荣”象征着荣耀、高位、显赫等令人羡慕的事物,是社会价值观里被推崇的、光鲜的一面。而“辱”恰好相反,它代表耻辱、低微、被轻视等不光彩的一面。老子的这种看法在以追求荣耀为首要目标的社会价值体系下显得格格不入却又发人深省。
他要求我们,了解荣耀之所在,却要坚守在受辱的那种低姿态位置。这听起来或许有些难以接受,但当我们真正这样做了,就如同成为了容纳天下的山谷一般。山谷是大地最为低洼之处,它承载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水流、植被和土壤。这样做意味着我们拥有一种极度谦逊和包容的胸怀,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常德乃足”,其最基本的品德储备是富足的。这种富足不是基于外界的荣耀加身,而是内在的道德小宇宙的充实。
最终,这种品德的富足让我们回归到“朴”的状态。这里的“朴”可以理解为未经雕琢的原木,是一种最原始、最简单、最纯粹的状态。就拿我们人类社会来说吧,当人类文明初始之时,人们的生活虽然简陋但充满了质朴的快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化,在追逐荣华富贵、名誉地位的道路上,我们渐渐忘记了那些原始的美好。如今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现代社会,很多人内心却感到极度空虚,因为我们失去了那种与自然本真贴近的质朴。如果我们可以践行老子“知荣守辱”的智慧,把自已放在一个不被外界荣耀繁华所左右的地位上,向内心深处挖掘那种质朴无华的自我,就像回归到一片宁静、包容万物的山谷之中,或许能够找回内心的平静以及那失去的本真的快乐。而且,“朴散则为器”,这种本真的质朴一旦播散开来,可以变成各种各样有用的事物。就像原木可以被加工成精美的木器,人也可以从这种质朴的状态出发,凭借基本的道德和智慧,在社会中发挥出各种各样积极的作用。
**四、圣人的应用:大制不割的整体观**
最后老子提到“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圣人深知这些道理并将它们运用到生活和治理社会当中。“为官长”并不单纯指担任官方职务,而更多地表示一种成为众人的引导者、领袖之意。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大众的存在,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把握并运用这些源自于阴阳、雌雄、黑白、荣辱之间的智慧。
“大制不割”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性的观念。在现代视角来看,社会就像一个庞大复杂的机器,各个部分、各种利益团体相互交织。然而我们往往习惯用分割、独立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元素,在治理和建设社会时,划分各种领域,制定了各种相应的制度来管理。但真正高明的管理方式,如同圣人所遵循的这种古老智慧,并不将各个部分分割开来对待,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人际关系上,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将自已与他人分割开来,不应仅仅因为他人的地位、财富、名誉等外在因素而区别对待。在社会治理方面,这启发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不应该将教育、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独立开来,而忽略它们之间深层次的关联影响。以教育为例,它不能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独立环节,其发展与社会的经济资源投入、文化导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管理者仅从片面的、切割式的角度去看待社会现象的治理优化,必然会忽略一些内在的、对整体有着深远影响的因素。相反,遵循着这种“大制不割”的整体观,我们才能建构一个更加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个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各元素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理想社会。
总之,《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充满哲理和智慧的画卷。它用古老的语言描绘着人类生存的理想状态和处世态度的最高追求,对我们无论是在个人内心修养、人际交往还是社会管理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我们个人的心灵成长历程中,我们常常面临着诸多的诱惑和挑战,这些诱惑如同耀眼的“雄”“白”“荣”不断吸引着我们去追求,但这往往会让我们内心太宰的满足感、单纯的道德品质渐渐地离我们远去。如果我们可以学习老子那种反向而行的智慧,坚守“雌”“黑”“辱”的原始质朴的内涵,我们就能够保持自已内心的清洁,不被外在的功名利禄所迷惑,如同婴儿般纯真、如向无极发展、如山谷一样深沉而包容。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大家都能够秉持这种理念,不以光鲜表面的修饰或者地位身份去评判他人,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包容彼此的不足,那么我们的人际关系将会变得更加融洽和谐,不再会充斥着勾心斗角和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政府的管理、公司的经营、公共资源的分配如果依据“大制不割”的思想观念,不以局部的利益或短期的效益为导向,而是着眼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把各个方面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这个社会将会朝着更加公正、平等、和谐共进的方向大步迈进。
所以,我们向老子的智慧致敬,不仅是要对这些古老的语句进行诵读或者知识层面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如同璀璨星光般的智慧引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我们行为的指南,心灵的滋养品,让我们在现代社会这一复杂的大舞台上跳出更为真善美的舞蹈,过一种更富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
希望莫沅对《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解读能够给大家带来思考和启发,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对国学经典的热爱,深入挖掘这些古老智慧中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