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来深入研读《道德经》的第二十二章。这一章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首先来看“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曲则全”,这里的“曲”并不是委曲求全的简单意义上的委屈。它更多的是一种迂回的、包容的处事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和人际关系。如果我们一味地强硬、直线思维去处理问题,可能会碰到很多阻碍。而采取一种灵活、让步、迂回的方式,就像流水,绕过石头而不是强行冲破它,最终能够达成更加圆满的结果。比如说在商业谈判中,如果双方都坚持自已的立场毫不退让,谈判很可能就会破裂。但如果一方能够适当地做出一些妥协,在看似让步的过程中找到双方的利益平衡点,反而能够达成全面的合作成果,实现“全”的目标。
“枉则直”,“枉”表示弯曲、不正。这一表述告诉我们,有时候事物看起来是歪曲的,但从长远和整体的视角看,它却能通向“直”。就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经历一些挫折弯路,也许在当时看起来是偏离了正轨,但在经历这些磨炼之后,反而更能够坚定地走向正道。例如一个年轻人在职业发展初期,可能由于各种外界因素选择了一份自已并非特别热爱的工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积累了相关的工作经验、锻炼了自已的能力和心理素质,最后又凭借这些积累回归到自已心仪的职业道路上并且走得更稳更远,这便是“枉则直”的体现。
“洼则盈”,洼表示低洼之处。低洼之处往往能够汇聚水流,从而盈满。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也对我们为人处世有重要的启示。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谦逊,把自已置于一种低姿态,那么就能汇聚更多的资源和力量到自已这边。在学习上,一个虚心的人就像一个空荡荡的杯子,能够吸收更多的知识。而一个自满骄傲的人,就如同一个已经装满的容器,很难再接纳新的东西。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谦逊的人往往能吸引到更多的朋友,他们的人生因为这种谦逊的态度而更加充实丰富。
“敝则新”,敝是破旧的意思。旧的东西往往孕育着新的可能。万物都是处在不断的更替循环之中。我们身处快速发展的时代,有些旧的传统、旧的模式或许看起来已经过时。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能够从中挖掘出新的价值。比如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化浪潮中曾一度被认为是落后的生产模式,但如今人们重新发现了其中蕴含的独特文化价值、艺术精髓等新元素,在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让旧的手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少则得,多则惑”,这这句深刻地反映了资源或者事物数量与收获成果以及认知状态之间的关系。当我们的关注点相对较少、集中时,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事物,从而有所得。而当机会、信息或者物品过多的时候,人的注意力被分散,就容易产生迷惑不解的状态。在知识的获取方面,假如我们想要同时学习很多不同的学科知识,浅尝辄止,可能最后什么都没有掌握透彻。但如果我们集中精力先钻研一个领域,就能取得有效的成果。在物质生活方面,过多的消费选择、过多的物质欲望,还会让人陷入选择困难症,离简单纯粹的幸福越来越远。
接下来的部分,“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抱一为天下式”的“一”可以理解为一种根本的、统一的道或者原则。圣人遵循这个统一的原则来面对世间万物的纷繁复杂。这个原则可以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把握,是一种恒定不变的价值体系。
“不自见,故明”,如果一个人总是急于表现自已,处处突显自已的见解,往往会因为自我的局限而看不清全局。但当一个人不执着于表达自已的一已之见时,他反而能够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事物,从而达到真正的明智。在团队合作中,有些人喜欢抢着发言,把自已的想法强加给别人,这样可能忽略了团队其他成员的智慧和其他有效的解决方案。而懂得倾听、不急于自我表现的人,能够吸收更多好的想法,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不自是,故彰”,如果总是自以为是,认为自已的观点和做法都是对的,往往会令人反感,遭到他人的抵制。反之,不自以为是,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能够更彰显自已的品德和胸怀。在社区或者社会群体中,那些擅于倾听不同声音,而不是强行推行自已观念的领导者或者成员,往往更受到大家的尊重和信任。
“不自伐,故有功”,“自伐”就是自我炫耀功劳。一个真正有大功的人,不需要四处宣扬自已的功劳。因为他的功绩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自然会被人知晓。比如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他们往往是默默地投身于研究事业,在取得巨大成果后,也不会奢谈自已的功劳,他们的功绩通过造福人类而永远被铭记。而那些总是到处吹嘘自已成就的人,反而会让人觉得他们的功绩没有那么伟大,或者甚至是名不副实。
“不自矜,故长”,“自矜”就是自我骄傲自满。不自我骄傲自满的人能够不断成长进步。骄傲的人会停滞不前,因为他们认为自已已经到达了巅峰。而谦虚的人明白自已还有不足和提高的空间,会持续努力进取,所以能够不断成长壮大。
最后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一句堪称经典。这里的“争”并不是消极地指不作为,不奋斗,而是一种不刻意强求、不损人利已的争。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处于非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但当我们以一种豁达、不争的心态去面对时,把重心放在自身的发展和不断提升境界上面,周围的人也无法与我们相争。这是一种超越尘俗竞争概念的高级形态。例如一个富有才华的艺术家,如果一心只关注如何在名利场上胜过其他同行,可能会陷入低俗的竞争泥潭,失去自已艺术创作的本心。而如果他只专注于追求自已艺术的极致表达,不在乎世间的短暂竞争,最终凭借独特的艺术品质能够在众多艺术家中脱颖而出,而且这种成就不会因为外界的无端非难而被剥夺,真正做到了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这最后一句强调了前面所阐述道理的真实性。古人所说的这些看似简单、看似逆常人思维的话语并不是空话。如果我们按照这些道理去践行,真的能够收获完整、圆满的结果。
朋友们,《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尽管是几千年前的智慧结晶,但至今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职场生活、社会交往中,如果能够秉持其中的智慧理念,如采取曲、枉、洼、敝、少等看似消极实则积极的建设性态度;像圣人一样抱一、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争等做派,我们一定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已的处世之道,收获属于自已的幸福和成功。
你对《道德经》这一章感触最深的部分是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