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十五章 道者的修养与处世智慧

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老子《道德经》的第十五章。这一章就像一幅细致入微的人物画卷,为我们描绘出了古代善于行道之人的模样。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老子开篇就点出,古代那些善于依道行事的人啊,他们的境界非常微妙、深邃而且通达,他们所达到的深度是常人难以理解和辨识的。这种境界不是轻易能够用言语去传达,也不是一眼就能够看透的。就如同生活中的智者,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如同宝藏,深深地埋藏在内心深处,隐藏在他们一举一动的背后。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正因为难以真正认识他们,老子才勉强对他们加以形容。这就仿佛我们想要描述一种超凡脱俗的东西,只能试着用尘世中的事物和感觉去做近似的类比。

“豫兮若冬涉川。”这里的“豫”是谨慎小心的意思。善为道者做事小心谨慎得如同冬天徒步过河。冬天的河流冰冷而暗藏危机,河面可能有薄冰覆盖,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试探,一个不慎踏错就可能落入冰窟。这体现了他们对待事物的谨慎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重大决策,比如职业的转换、学业的决策,还是日常生活里的一些小事,如购买贵重物品等,这种谨慎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就拿投资理财来说,很多人看到一些高收益的项目就盲目涌入,而智者却会像在冬天涉川般谨慎,会深入研究项目的背景、风险,评估自已的承受能力,一步一步稳稳当当前进,不会被看似美丽的利益表象所迷惑。

“犹兮若畏四邻。”“犹”表达的是警觉的状态。他们警惕周围的情况就如同害怕周围的邻居一样。其实,这里的“畏四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害怕邻居,而是一种保持警惕的态度。在社会关系中,周围的人和环境都可能对自已产生影响。一个善于行道之人,会关注身边人的态度和周围环境的变化,时刻保持警醒,避免因为疏忽而陷入不必要的麻烦。就像一个企业在市场中,要时刻警惕竞争对手的行动、关注政策的变化、留意社会舆论的导向。如果对这些外在因素麻痹大意,当竞争对手突然推出新的策略抢占市场份额,或者政策改变使企业面临困境而事先毫无准备时,就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俨兮其若容。”这里是说他们庄重得就像在做客一样。这体现的是一种自律守礼的态度。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他们都保持一种对自已和他人尊重的状态。在公共场合,尊重他人的同时也展现出自已的涵养,在私底下同样坚守道德和礼节的底线。这种自律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一种深入内心的行为准则。比如在学术交流场合中,尊重他人的观点、遵守交流的秩序、保持礼貌的态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与遵道守德的境界。

“涣兮若冰之将释。”善为道者的状态又像是冰块即将融化时那样的自然随和。他们既有庄重的一面,又能灵活变通。就像冰块在春天即将融化时,它从固态到液态的转变是顺势而为的自然过程。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如果过于固执已见,不懂变通,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懂得像冰之将释那样顺势而为的人,能够根据不同的人和场合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融洽地处理人际关系,使交流能够顺畅进行。而且在应对社会发展的变化时也是如此,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能够顺应趋势做出改变的人,才能在新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敦兮其若朴。”他们敦厚老实如同未加工过的原木,真实而质朴。在当今社会,这种品质尤为突出。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追求表面的繁华和虚浮,而有道之人却保持着内心的淳朴。他们不尚虚荣,重视内在的品质。比如一些传统手工艺人,他们依旧坚守着质朴的匠心,不在乎外界的喧嚣和名利诱惑,用自已的双手精心制作每一件作品,以诚恳的态度对待技艺传承。这种质朴的品质是他们坚持真理、坚守道德底线的一种自然流露。

“旷兮其若谷。”形容他们的胸怀如同山谷般空旷。这种胸怀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事物、人物和观念。山谷容纳万物,无论是高峻的山峰还是涓涓溪流,都能在山谷中有一席之地。在思想交流上,一个心胸开阔的人能够接受不同的学术思想、文化观念的冲击而不排斥。例如,在文化融合的时代,能够以宽容豁达的气度接纳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丰富自已的内心世界。这种广纳百川的胸怀能让个人不断成长,也有利于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

“混兮其若浊。”这里说他们看起来好像与世俗混杂在一起,好似浑浊不清的样子。这是因为他们真正懂得大道,不会刻意表现出自已的高人一等或者与众不同。他们能够融入大众,生活在普通人中间。就如同济公和尚一样,看似疯癫、与世俗的杂乱混在一起,但实际上他心怀慈悲、深谙佛道。这种“混若浊”并不是真正的浑浊,而是一种大隐隐于市的超凡境界。他们不会因游离于大众之外而显得格格不入,而是能在平凡中传递出大道的理念。

“澹兮其若海。”他们的宁静如同大海般深沉。大海表面可能波澜起伏,但深处却是无比的宁静。这提醒我们,内心的平静非常重要。在喧嚣的尘世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搅得心烦意乱,但善为道者能够在繁杂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就像很多学者、科学家,他们置身于竞争激烈的科研、学术领域,但依然能够坚守内心的平和,不为外界的名利所驱使,专注于自已的研究或者知识探索,这种内心的沉稳和宁静使他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飂兮若无止。”他们像风那样飘忽不定没有止境。这表示一种自由奔放的状态。他们不受世俗的约束和牵累,能够随心所欲地遵循大道去行事。这种自由不是肆意妄为,而是在遵循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基础上的一种超脱。比如那些游历世界、传播文化或者探索未知的行者,他们没有被固定的观念和生活模式所束缚,而是怀着对世界的热爱去追寻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经历,就像风带着万物的气息和信息,吹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是两个非常深刻的问句。谁能在浑浊的环境中让事物慢慢变得清澈呢?这需要一种淡定的心境和正确的方法。在混乱和污浊的社会环境或者人心思潮中,不被混乱所带动,坚定地保持自我的清正,通过平静对待渐渐地使乱象沉淀澄清。这里也有一种自我净化的暗示,当我们内心被杂念、欲望等浑浊的东西填满时,可以通过自我的安静反思,慢慢地清除杂质,让内心重新变得纯净。而“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是说,谁能在安静的状态下慢慢行动而使生机出现呢?这里讲述的是一种发展的智慧。在稳定安宁的基础上逐步采取行动来发展新生事物。就如一个企业在进行创新转型时,需要在稳定现有业务的前提之下,逐步推出新的产品或者服务,通过有条不紊的布局和推进,让企业获得新的生机。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遵循这个道的人,不会追求过度的盈满。正因不追求盈满,所以能够不断在陈旧中更新,保持永恒的生机。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盈满往往是一种极限,一旦到达就可能出现衰退。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懂得适可而止,在任何成就和收获面前都不会贪婪。在团队管理中,如果管理者一直追求业绩的最大化,给团队施加过重的压力,不留有空间给团队成长和调整,一旦遇到危机就可能全面崩溃。相反,懂得维持平衡、不过度施压和榨取的管理者,能够使团队在平衡中发展,不断实现从旧状态到新状态的跨越,就像树木的新陈代谢一样,每年都会有老树枯枝凋落,但同时也有新的枝叶生长出来。

老子在这一章里从多方面为我们勾勒出了善为道者的种种表现和境界。这些种种的品质和态度,不仅仅适合于遥远古代的那些求道之人,对于我们现代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处世的智慧和人生的修行目标。它们教会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如何谨慎处事、警醒自已、尊重他人、灵活应变、保持质朴、胸怀豁达、融入大众、宁静致远、自由探索,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发展的节奏,不追求过度充盈而实现不断地自我更新和成长。

希望大家从这一章的解读中能够有所感悟,在自已的生活之旅中将这些智慧融入,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前行。